博士媽媽分享育兒溫習技巧 溫得多不代表效果好
發布時間: 2018/01/04 18:40
最後更新: 2020/05/18 12:47
雙職媽媽怎樣兼顧工作及跟進子女的考試?香港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高級講師石美寶博士(Mabel)指出,家長在孩子年幼便應針對考試指導有關的學習方法和應試技巧,並建立時間管理習慣,而考試總令人緊張,但也不要太着眼考試分數,並要把握最優質的溫習時間,而溫得多不表示效果好。
修讀體育的Mabel擁有排球國際教練資格,她套用運動學實踐育兒與管家,強調人生是長跑,小朋友有良好生活與時間管理習慣,才可以跑得遠,而小朋友平時有好習慣,應有能力解決學校功課,毋須補習。
指導基本學習方法
她就讀中二的女兒卓楠小學就讀天主教女校,Mabel記得囡囡小學階段功課量已不算少,故那時已須指導孩子認真做功課,並一步步教她安排功課的次序,中間她需要介入協助她不斷調整目標,最後慢慢放手。
孩子小一默書初期需要她陪伴讀默,後來已能自己圈出最難的5個字自己默,慢慢改用錄音筆。Mabel謂小朋友未必人人愛做功課,故要想點方法讓其感到有成功感,會自我挑戰。
例如,當天她有8項功課,自訂15分鐘內做完最易的3份,這樣做起來會較開心。升中後她自己設計溫習筆記,筆記用到分類法、劃重點及腦圖。
她強調父母是孩子學業上的教練,若太超現實地認為小朋友可以自動波解決,到頭來成績低落,其實會打擊他們的信心,故家長在日常測驗時,已須介入指導,以下是她的建議:
- 每次測驗後要跟子女一起檢討答題技巧,以理解他們常出錯及不明白地方。
-
找出小朋友各科中的較弱項目、按需要購買相關補充練習,練習要盡量多元化,做题時宜由淺到深,但不必每次要完成整個單元的練習,有層次去完成可建立成功感。
-
小一便應指導語文科中的「閱讀理解」功課步驟,讓子女習慣第一步先看題目、間低問題的關鍵字眼;第二步閱讀文章、並把關連答案字詞畫下;第三步才是作答,方法有助測考時節省時間。
-
指導小朋友做功課時便應有細心看問題習慣,尤其作文題要習慣審題,以免離題而失分。
-
考試把不懂做的題目先放下,先完成有信心的項目才返回困難的部分再思考,以節省時間。
找出優質溫習時段
談到呈分試準備,她謂很多時考試失分往往並非小朋友不懂,而是臨場狀態令他們沒法發揮得好,例如把溫習期提前太早,一放假更是由朝溫到黑,取消所有課外活動,到試期時因過度飽和反而狀態滑落,不能發揮平時學到的東西。
她會觀察囡囡最佳溫書心理狀態,在早上會較集中,並每溫一小時休息一會。
有質素的溫習一至兩小時便足夠,不要太多;愈貼近試期才密集温習,之前會較疏落。
學用腦圖有助作文
Mabel也特別關注囡囡的作文,故小一已教導孩子運用腦圖,去規劃文章重點。她舉例初小要求簡單,如邀請卡只須寫到人、時、地便可以,但到高小同一文體便要加入很多細節,孩子要想方法增潤內容才可得分。
我首先教囡囡習慣作文前看清要求,也要先間低關鍵字詞,並畫好腦圖規劃重點,下筆時要望住腦圖逐點去完成,以肯定自己完成題目的要求。
她解釋除了教腦圖,平時也要多作說話有關的訓練,有助作文。
聽說讀寫是一體,講話便是作文前很重要的預備,要多用生活事件去跟孩子作口頭練習,指引他們用合理結構、排序去講到一件完整的事,落筆時也會段落分明。
【延伸閱讀】小學呈分試主科「肥佬」=入Band 3中學? 拆解呈分試迷思
撰文 : 胡麗珊 TOPick 記者